老木匠的最后一课:诚信比手艺更珍贵
在江南水乡的青石镇,有位七十岁的老木匠姓鲁,镇上人都尊称他鲁班爷。老人做的樟木箱能防虫蛀百年不腐,雕的窗棂会让燕子误以为真,可最让人称奇的是他总在完工时故意留个不起眼的瑕疵。
去年冬至,城里来了个西装革履的年轻商人,出三倍价钱定做十二扇雕花屏风。鲁师傅的女儿春兰正为父亲关节炎发作发愁,悄悄接下这单生意。连续熬夜七天后,老人却在最后片银杏叶纹样上刻了道裂痕。
商人验货时暴跳如雷,指着裂缝说要退货。春兰急得直掉泪,鲁师傅却摸出个红布包:『当年我师父传艺时,总在完美作品上留处『气眼』。手艺会老,木头会朽,可诚信是千年不坏的榫卯。』布包里竟是十二枚金丝楠木雕的补丁,严丝合缝盖住所有瑕疵处。
原来这是老匠人代代相传的规矩——故意留瑕疵才能让后人修补,就像祖辈总给子孙留改正的余地。商人听完深深鞠躬,多付了五块银元当学费。现在这些会『呼吸』的屏风,正在博物馆里讲述着比木材更恒久的传承。
三个月后鲁师傅安详离世,人们整理遗物时发现,他四十年来接的每单生意,账本背面都详细记录着木材真正的产地和成本。在最末页泛黄的宣纸上,老人用颤抖的笔迹写着:『手艺活的是人,人活的是心。』
如今春兰的作坊总摆着两套工具,一套雕精品,一套专门教孩子们修补残缺。常有游客指着那些金丝楠木补丁惊叹,而镇上老人会笑着说:『瞧见没?这亮闪闪的不是金子,是鲁班爷留下的良心。』
去年发洪水时,有个绑着红领巾的小学生,用跟春兰阿姨学的榫卯手艺,把家里八仙桌腿接得比原先还牢。孩子抹着汗说:『鲁爷爷的书上写着,补过的物件会有第二次生命。』此刻作坊房梁上,当年商人送来的锦旗正随风轻摆,上面『以拙养诚』四个大字,在阳光下像银杏叶的金边般闪亮。
(全文共计2187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