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木匠的最后一课:手艺可以传承,但良心不能丢

admin1周前未分类11

在江南一个依山傍水的小镇上,住着一位姓周的老木匠。周师傅的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,据说他年轻时做的雕花大床,新娘子躺上去能听见鸳鸯戏水的声音。如今周师傅七十有三,右手总是不自觉地发抖,刨出来的木板再难像从前那般平整如镜。

腊月二十三这天,周师傅把三个徒弟叫到跟前。大徒弟阿强在城里开了装修公司,二徒弟小斌接了镇政府的木工活,三徒弟顺子还在跟着师傅打下手。老人从樟木箱子里取出三套崭新的锉刀,每把刀柄上都刻着不同的纹路。

'当年你们拜师时,我说过哪天给你们出师礼,就是这把吃饭的家伙。'周师傅说话时,窗外的雪粒子簌簌打在玻璃上,'今天叫你们来,是要你们各自打一张八仙桌。'

阿强开着新买的轿车去木材厂挑最贵的红木,小斌从镇政府仓库顺了两块上等柚木,只有顺子蹲在柴房,把师傅这些年攒的边角料一块块拼起来。周师傅全程没说话,只是每天清晨总能在三个徒弟的工作台前,发现一杯冒着热气的野山茶。

第七天验收时,阿强的桌子雕着九龙戏珠,小斌的桌腿缠着凤凰牡丹。顺子的桌子却灰扑扑的,四条腿长短不齐,榫卯处还露着白茬。阿强和小斌憋着笑,却见老人突然抄起斧子,把前两张桌子劈成了柴火。

'阿强,你用的红木是泡药水染的,三个月后就会褪色。'老人踢着地上的木屑,'小斌,你拿的柚木是防汛物资,我在仓库看见编号了。'最后摸着顺子歪歪扭扭的桌子说:'这用的是我当年给张阿婆打棺材剩的料,虽不好看,但泡水里十年也不会烂。'

周师傅从灶膛扒出三块焦黑的木牌,上面隐约可见'诚信'、'本分'、'良心'的字样。原来老人早把这些字刻在木牌上,埋在三个徒弟每天生火的灶台里。

'手艺活在手上,更活在心上。'老人把三把锉刀重新收进箱子,'等你们真正明白木牌上的字,再来取吃饭的家伙吧。'那天之后,人们总看见阿强在木材市场挨家验货,小斌把镇政府多发的补助退了回去。而顺子的修理铺门口,挂起了块用边角料拼成的招牌——木心工作室。

开春时周师傅走了,下葬用的棺材是三个徒弟用各自存下的好木头打的。抬棺人发现这棺材特别轻,原来里面只放着老人那套磨得发亮的旧工具。而镇上的孩子们都说,半夜经过老作坊时,还能听见刨子推过木头的沙沙声,像在教着永远上不完的一课。

相关文章

善良的木匠与会说话的树:一个改变村庄的奇迹

在云南的深山里,有个叫云溪村的小村庄。这里住着一位叫老周的木匠,五十多岁,手艺精湛却始终默默无闻。那年旱灾特别严重,田里的庄稼都蔫了。老周砍柴时发现山崖边有棵歪脖子老榆树,树干上结着奇怪的树痂,像张人...

木匠阿福的报恩:一碗粥换来十年守护

在青石镇的老街上,有位驼背的木匠总在清晨扫街。镇上的孩子们都叫他‘粥爷爷’,这背后藏着一个暖了半座城的故事。十年前腊月初八,刚破产的木匠阿福蜷在桥洞下发烧。卖粥的郑老汉发现后,不仅喂了他热粥,还把棉袄...

山神送药:樵夫救鹤得善报的千年传说

太行山脚下有个樵夫叫王大山,独居在青石垒成的小院里。那年腊月风雪特别大,屋檐下的冰溜子挂得比镰刀还长。每日清晨他总踩着没膝的积雪上山,棉袄扎紧草绳,斧头别在腰间像道弯月。初七那日刚过响午,林子里突然传...

善良的卖粥阿婆:一碗热粥温暖半座城

在江南水乡的青石镇,有位被称作'粥婆婆'的周阿婆。每天凌晨三点,当整座城市还在沉睡时,她家的小院就已亮起昏黄的灯光。七十岁的周阿婆坚持用柴火灶熬粥已有三十余年。'柴火慢熬的粥才有魂儿哩!'她总这么念叨...

老槐树下的誓言:一个关于诚信与传承的乡村故事

在皖南山区有个叫青溪村的小村庄,村口有棵三百年的老槐树,粗壮的树干要三个成年人才能合抱。这棵被村民们称为"守诺树"的老槐树,见证了一个跨越半个世纪的温暖故事。1953年夏末,14岁的放牛娃王德贵在树下...

老槐树下的誓言:一个守信重诺的乡村故事

在皖南的一个小山村,有棵三百年的老槐树。村民们都说这棵树有灵性,能见证人间真情。树下发生过许多故事,但最让人难忘的,是张老汉和李家娃的约定。那年初夏,连降暴雨冲毁了进山的唯一道路。村里七十多岁的张老汉...

发表评论   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