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桥人老张:三十年风雨无阻,一座桥守护一个村的希望
在皖南山区的青溪村,有一座横跨湍急河流的老石桥。这座桥没有名字,村民们都叫它“老张的桥”。因为三十年来,无论刮风下雨,总有一个佝偻的身影在桥头忙碌——他是村里唯一的守桥人张大山。
1993年夏天的那场洪水,让刚满四十岁的老张永远记住了这个日子。上游水库溃坝,洪水裹挟着树木巨石冲向下游。当时还是木匠的老张正在邻村干活,听说消息后疯了似的往回跑。当他跌跌撞撞赶到河边时,看到村里二十多个孩子正手拉手站在摇摇欲坠的老木桥上——那是放学回家的必经之路。
“别动!都别动!”老张的吼声压过了洪水咆哮。他脱下上衣系在腰间,像猿猴般攀着桥索滑到孩子们身边。洪水已经没到脚踝,桥板发出令人牙酸的断裂声。老张让大孩子背着小小孩,自己用身体作护栏,三十米的桥他们走了整整半小时。当最后一个孩子踏上岸边的瞬间,整座桥轰然倒塌。
第二天清晨,村民们在河滩上发现了昏睡的老张。他怀里还紧紧抱着从废墟里抢出来的桥碑,上面“清嘉庆八年”的字迹被磨得发亮。没人知道他是怎么在洪水中活下来的,但就是从那天起,老张把铺盖卷搬到了桥头。
最初几年,老张用积蓄买来石料,每天凿石头到深夜。村里人笑话他:“现在都兴钢筋水泥桥了,谁还费这个劲?”老张总是闷头干活,只在喝醉时念叨:“老桥有灵性哩,当年要不是它多撑了半小时......”1998年新桥竣工那天,乡长要来剪彩,老张却躲进了山里。最后村民们在桥墩上发现刻着一行小字:“替老桥活着”。
守桥的日子比造桥更苦。夏天要清理藤蔓防止腐蚀桥体,冬天得凌晨四点起来铲冰。2005年腊月,老张巡桥时发现桥基被掏空了个洞。他跪在雪地里掏淤泥,十指冻得乌青也没停。后来还是早起卖豆腐的王婶看见,喊来全村男丁才把人拽出来。卫生所的医生说再晚半小时就得截肢,老张却盯着房梁问:“桥洞补好了没?”
最让人揪心的是2016年那场泥石流。深夜两点,老张打着手电例行巡查时发现山体异响。他挨家挨户拍门,把睡梦中的村民拽到桥上。当最后一个人跑过桥面时,半个山体轰然滑下,吞没了最近的五栋房屋。事后地质专家说,老桥选址在古河道转弯处,恰好是唯一的安全区。
如今的老张已经七旬,依然保持着凌晨巡桥的习惯。他的小屋墙上挂着三十本巡查日志,记录着每天的水位、裂缝和维修情况。去年儿子接他去城里住,第三天他就偷跑回来。被儿子找到时,老人正蹲在桥头给流浪狗包扎伤口:“桥老了,得有人陪着......”
今年清明节,村里孩子们自发在桥栏系上红绸带。绸带上用毛笔写着:“老张爷爷,我们替您守桥”。晨雾中,有人看见老人用长满老茧的手,轻轻抚过那些稚嫩的笔迹,就像当年抚摸他抢救下来的桥碑。
这座百年老桥见证的,不仅是三十年如一日的身影,更是一个普通人用生命书写的承诺。当问起老张为什么要守桥时,他会指着桥下奔流的河水说:“你看这水,流走了就回不来。有些东西,总得有人守着才不会丢。”
在青溪村的新村规民约里,第一条就写着:“过桥不扔杂物,见张爷要问好”。而村民们心里都清楚,他们守着的不仅是座桥,更是一盏照亮人心的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