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夜人的灯笼:一个照亮百年村庄的温暖约定

admin1周前未分类6

在闽北山区腹地,有个名叫竹溪村的古老村落,村口石碑上刻着道光三年的字样。这里保留着一项独特的传统——每当夜幕降临,就会有一盏灯笼准时亮起,沿着青石板路缓缓移动。村民们称之为‘守夜灯’,而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了整整五代人。

故事要从1908年说起。那年冬天特别寒冷,村中樵夫郑大山深夜归家时,发现独居的张秀才倒在结冰的溪边。虽然最终没能救回老人,但这件事让郑大山萌生了一个念头。他用砍来的竹子编了盏六角灯笼,每晚戌时准时出门巡夜,风雨无阻地检查每户人家的门栓、柴垛和牲口棚。

‘那时候没有电灯,野猪常来拱菜地,更怕有山匪。’郑大山的重孙郑永福现在保管着祖传的灯笼,‘爷爷总说,灯亮着,歹人就不敢来,夜归的人也能找到方向。’最让人动容的是1912年那场山洪,郑大山敲着铜锣挨家叫醒村民,自己却因返回救落在最后的黄家小女儿,被冲倒的祠堂横梁砸伤了腿。

这个善举感动了全村。郑大山养伤期间,铁匠铺的王师傅主动接过了灯笼。渐渐地,守夜成了全村男丁轮流承担的责任。村民们在祠堂墙上挂起木牌,记录着每个守夜人的姓名和日期。1934年红军经过时,炊事班班长在木牌上留下‘灯火不灭,人心常暖’八个字,至今仍清晰可见。

时代变迁中,这个传统几经演化。上世纪六十年代,守夜人开始顺便给夜读的学生送热姜茶;改革开放后,巡夜路线扩展到了新建的村办小学;现在则演变为照顾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。2016年台风‘尼伯特’来袭时,第六代守夜人郑明辉用无人机挂着灯笼巡查险情,救出了被困在旧粮仓的三个孩子。

去年冬至,村委会在古灯笼里装上了太阳能LED灯。但村民们依然坚持手工编织新灯笼,因为竹篾在火光中会散发淡淡的清香。94岁的周阿婆眯着眼说:‘这味道让我想起小时候,阿爸提着灯笼背我去看大夫的那个雪夜。’

如今竹溪村成了网红打卡地,但游客们发现,每晚七点整,依然会有个身影提着那盏六角灯笼走过湿润的石板路。灯光映着墙上的木牌,那里新增了许多女性的名字——去年开始,村里姑娘们也加入了守夜队伍。村委会主任笑着说:‘这盏灯现在还要照一百年。’

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竹溪村的守夜灯就像穿越时空的温暖符号。它提醒着我们:有些光明不必璀璨如昼,只要持续而坚定,就能照亮最长的夜。

相关文章

善良的木匠与神秘老人:一碗热汤改变命运

在一个寒风刺骨的冬日傍晚,老木匠张大山正收拾着工具准备收工。他的手指关节因常年劳作而肿胀变形,棉袄袖口磨得发亮,可工具箱里还躺着最后几个没卖出去的雕花木梳。突然,巷子口传来重物倒地的闷响。张大山小跑过...

善良的樵夫与山中精灵:一袋金子的报恩故事

在云雾缭绕的青山脚下,住着一位名叫老周的樵夫。五十多岁的他每日清晨便扛着斧头上山砍柴,傍晚背着柴捆到镇上换几个铜板。虽然日子清苦,但老周有个出了名的习惯——见到受伤的动物总要停下脚步照料。那年深秋,老...

善良的货郎与山中精灵:一担糖果换来的奇缘

早年间,秦岭山脚下有个走街串巷的货郎叫陈三喜。三十多岁的汉子挑着竹扁担,两头挂着针头线脑、糖瓜柿饼,日日在山坳里转悠。那年腊月二十三,天上扑簌簌落着雪粒子。三喜惦记着刘家沟的王阿婆要绣花线,深一脚浅浅...

木匠与神树:一个让全村人醒悟的诚信故事

在云南边陲的青山村,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。村口有棵三百年的老榕树,树干上缠着褪色的红布条,村民们都管它叫'神树'。七十年代那会儿,村里有个叫阿昌的木匠。那年冬天特别冷,公社要求伐树修粮仓。伐木队盯上了神...

老槐树下的约定:一个跨越六十年的诚信故事

在皖南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,有一棵三人才能合抱的老槐树。这棵树据县志记载已有三百余年历史,枝干虬结如龙,每到五月便开满馥郁的槐花。但村民们对这棵树的敬畏,不仅仅因为它的年岁——树身上那道深深的刀痕,见证...

善良的木匠与报恩的燕子:一个温暖人心的民间故事

在一个宁静的小山村里,住着一位名叫李老实的木匠。他手艺精湛,为人善良,村里谁家的桌椅坏了,他总是免费帮忙修理。尽管日子过得清贫,但李老实脸上永远挂着满足的笑容。那年春天,一只受伤的燕子跌落在李老实家的...

发表评论   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