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夜人的灯笼:一个照亮百年村庄的温暖约定
在闽北山区腹地,有个名叫竹溪村的古老村落,村口石碑上刻着道光三年的字样。这里保留着一项独特的传统——每当夜幕降临,就会有一盏灯笼准时亮起,沿着青石板路缓缓移动。村民们称之为‘守夜灯’,而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了整整五代人。
故事要从1908年说起。那年冬天特别寒冷,村中樵夫郑大山深夜归家时,发现独居的张秀才倒在结冰的溪边。虽然最终没能救回老人,但这件事让郑大山萌生了一个念头。他用砍来的竹子编了盏六角灯笼,每晚戌时准时出门巡夜,风雨无阻地检查每户人家的门栓、柴垛和牲口棚。
‘那时候没有电灯,野猪常来拱菜地,更怕有山匪。’郑大山的重孙郑永福现在保管着祖传的灯笼,‘爷爷总说,灯亮着,歹人就不敢来,夜归的人也能找到方向。’最让人动容的是1912年那场山洪,郑大山敲着铜锣挨家叫醒村民,自己却因返回救落在最后的黄家小女儿,被冲倒的祠堂横梁砸伤了腿。
这个善举感动了全村。郑大山养伤期间,铁匠铺的王师傅主动接过了灯笼。渐渐地,守夜成了全村男丁轮流承担的责任。村民们在祠堂墙上挂起木牌,记录着每个守夜人的姓名和日期。1934年红军经过时,炊事班班长在木牌上留下‘灯火不灭,人心常暖’八个字,至今仍清晰可见。
时代变迁中,这个传统几经演化。上世纪六十年代,守夜人开始顺便给夜读的学生送热姜茶;改革开放后,巡夜路线扩展到了新建的村办小学;现在则演变为照顾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。2016年台风‘尼伯特’来袭时,第六代守夜人郑明辉用无人机挂着灯笼巡查险情,救出了被困在旧粮仓的三个孩子。
去年冬至,村委会在古灯笼里装上了太阳能LED灯。但村民们依然坚持手工编织新灯笼,因为竹篾在火光中会散发淡淡的清香。94岁的周阿婆眯着眼说:‘这味道让我想起小时候,阿爸提着灯笼背我去看大夫的那个雪夜。’
如今竹溪村成了网红打卡地,但游客们发现,每晚七点整,依然会有个身影提着那盏六角灯笼走过湿润的石板路。灯光映着墙上的木牌,那里新增了许多女性的名字——去年开始,村里姑娘们也加入了守夜队伍。村委会主任笑着说:‘这盏灯现在还要照一百年。’
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竹溪村的守夜灯就像穿越时空的温暖符号。它提醒着我们:有些光明不必璀璨如昼,只要持续而坚定,就能照亮最长的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