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槐树下的约定:一个跨越六十年的报恩故事
在皖南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,有一棵三百多年的老槐树。这棵槐树见证了无数悲欢离合,而其中最动人的,是一个跨越了六十年的报恩故事。
1959年的夏天,村里来了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。他叫李长河,是邻省逃荒过来的。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,村民自家的口粮都不够,没人敢收留这个陌生人。
只有村东头的张老汉动了恻隐之心。那天傍晚,他看见饿得发昏的李长河蜷缩在老槐树下,便回家盛了半碗掺着野菜的稀粥。"后生,趁热喝吧。"张老汉把碗塞到李长河手里时,发现这个年轻人的手在发抖。
李长河在张家住了三天。临别时,他跪在老槐树下磕了三个响头:"张叔,这恩情我记下了。等年景好了,我一定回来报答您。"张老汉摆摆手:"一碗粥的事,别放在心上。"
转眼到了1980年。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吹到这个小山村,村里突然来了个戴眼镜的中年人。他径直找到已经驼背的张老汉,从公文包里掏出十沓崭新的大团结:"张叔,我是长河啊!这一万块钱您拿着盖新房。"
原来李长河后来去了深圳,如今已是外贸公司的经理。张老汉死活不肯收钱,最后两人在老槐树下争执不下。围观的村民都说:"这年头还有人记得三十年前的半碗粥,真是个奇人。"
2019年春天,一辆救护车鸣笛驶入村庄。91岁的张老汉突发脑梗,县医院束手无策。当天夜里,省立医院的专家团队带着设备赶来会诊。主治医师对家属说:"是李董事长亲自安排的直升机转运。"
病床前,79岁的李长河握着张老汉的手:"老哥哥,您当年救的是条命,我这辈子都还不清。"张老汉含糊地说着什么,护士凑近才听清:"那碗粥...其实...我偷偷多放了半把米..."
现在,老槐树下立了块青石碑,上面刻着两个人的掌印。村里人教育孩子时常说:"做人要学张爷爷的善心,做事要有李爷爷的恒心。"
去年清明节,有人看见两位白发老人在槐树下对弈。风过处,槐花如雪,落在他们交握的双手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