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井旁的守候:一个跨越半世纪的报恩故事
在皖南一个叫杨柳村的小山村里,有口三百年的老井。井台边的青石板上,深深浅浅刻着十几道横杠,那是村里最年长的李阿婆用柴刀划的——每道杠代表她等一个人的五年。
1982年夏,暴雨冲垮了进山的唯一道路。怀孕的李阿婆独自在家突发早产,是路过躲雨的地质队员张建国砸开被泥石堵住的门,用担架抬着她趟过齐腰深的河水,才赶在子夜前送到了县医院。
『那天他右腿被水里的钢筋划得见骨,血把白衬衫染成了红布。』李阿婆总这样告诉村里的孩子,『医生说再晚半小时,我和柱子就都没了。』她粗糙的手指摩挲着井沿,那里永远摆着三个搪瓷缸:一个泡着野菊花,一个盛满山核桃,还有个空着——就像过去四十年每个月初二那样。
其实张建国只来过村子三次。第一次是救命,第二次是柱子满月时送来自制的木头摇篮,第三次是1998年长江发大水,他带着物资车队在村里驻守了半个月。当时李阿婆发现这个总笑着的北方汉子,每次接电话都躲在卡车后面揉眼睛。
『他闺女得了白血病。』村委会的老会计记得,张建国临走前那晚,李阿婆把陪嫁的金镯子塞进了他的行李袋。后来每月初二,邮差都会带来张建国写的信,信封里有时夹着女孩子的蜡笔画,有时是医院收据的复印件。
2015年冬,信突然断了。李阿婆让孙子在网上一查,才知道张建国的女儿三年前做了骨髓移植,而他自己在参与矿山救援时遇难。葬礼照片里,挽联落款写着『杨柳村全体村民』——这个他从未长住过的地方。
去年清明,有个穿蓝色连衣裙的姑娘来到老井边。她放下个精致的骨灰盒,对李阿婆深深鞠了三躬。如今井台上多了个小木牌,上面写着:『这里的水,救过我爷爷、爸爸和我的命。』
每天清晨,村里的孩子仍能看到李阿婆颤巍巍地来打水。她总要先舀起一瓢浇在木牌上,像是完成某种庄严的仪式。阳光穿过老槐树的枝叶,在水洼里碎成无数晃动的金星,仿佛那些被善意串联起的生命,永远在时光里粼粼闪烁。
(故事原型取自安徽省道德模范张海燕事迹,部分细节经过文学加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