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井旁的守候:一个跨越半世纪的报恩故事

admin1周前未分类11

在皖南一个叫杨柳村的小山村里,有口三百年的老井。井台边的青石板上,深深浅浅刻着十几道横杠,那是村里最年长的李阿婆用柴刀划的——每道杠代表她等一个人的五年。

1982年夏,暴雨冲垮了进山的唯一道路。怀孕的李阿婆独自在家突发早产,是路过躲雨的地质队员张建国砸开被泥石堵住的门,用担架抬着她趟过齐腰深的河水,才赶在子夜前送到了县医院。

『那天他右腿被水里的钢筋划得见骨,血把白衬衫染成了红布。』李阿婆总这样告诉村里的孩子,『医生说再晚半小时,我和柱子就都没了。』她粗糙的手指摩挲着井沿,那里永远摆着三个搪瓷缸:一个泡着野菊花,一个盛满山核桃,还有个空着——就像过去四十年每个月初二那样。

其实张建国只来过村子三次。第一次是救命,第二次是柱子满月时送来自制的木头摇篮,第三次是1998年长江发大水,他带着物资车队在村里驻守了半个月。当时李阿婆发现这个总笑着的北方汉子,每次接电话都躲在卡车后面揉眼睛。

『他闺女得了白血病。』村委会的老会计记得,张建国临走前那晚,李阿婆把陪嫁的金镯子塞进了他的行李袋。后来每月初二,邮差都会带来张建国写的信,信封里有时夹着女孩子的蜡笔画,有时是医院收据的复印件。

2015年冬,信突然断了。李阿婆让孙子在网上一查,才知道张建国的女儿三年前做了骨髓移植,而他自己在参与矿山救援时遇难。葬礼照片里,挽联落款写着『杨柳村全体村民』——这个他从未长住过的地方。

去年清明,有个穿蓝色连衣裙的姑娘来到老井边。她放下个精致的骨灰盒,对李阿婆深深鞠了三躬。如今井台上多了个小木牌,上面写着:『这里的水,救过我爷爷、爸爸和我的命。』

每天清晨,村里的孩子仍能看到李阿婆颤巍巍地来打水。她总要先舀起一瓢浇在木牌上,像是完成某种庄严的仪式。阳光穿过老槐树的枝叶,在水洼里碎成无数晃动的金星,仿佛那些被善意串联起的生命,永远在时光里粼粼闪烁。

(故事原型取自安徽省道德模范张海燕事迹,部分细节经过文学加工)

相关文章

善良的磨坊主与神奇的风车

在遥远的山脚下,有一个名叫青溪村的小村庄。这里住着一位年过半百的磨坊主老周,他那座吱呀作响的风车磨坊是全村人生活的希望。每逢收获季节,金黄的麦浪会从四面八方涌向这座山坡上的白色风车。老周有个雷打不动的...

老木匠的最后一课:善良比手艺更重要

在江南的一个水乡小镇上,住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木匠李师傅。他的手艺方圆百里闻名,年轻时曾给皇宫做过家具,如今虽已佝偻着背,但刻刀在他手里仍像活过来似的。这年春天,镇上来个叫阿勇的流浪青年,总在李家作坊外...

善良的樵夫与山中仙子:一个改变村庄命运的奇遇

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个被群山环绕的小村庄,村民们过着贫苦但知足的生活。村里有个叫阿木的年轻樵夫,他每日早起上山砍柴,再用瘦弱的肩膀把柴火挑到镇上卖钱。那年冬天特别寒冷,大雪封山整整七日。阿木惦记着独居...

善良的卖炭翁与神秘乞丐:一碗热粥改变的命运

寒冬腊月,北风呼啸着穿过青石板街道,老槐树枯黄的叶子打着旋儿落在王老汉的炭车旁。这个在镇上卖了三十年炭火的老人,正裹紧补丁摞补丁的棉袄,呵着白气搓动皲裂的手掌。突然,巷子深处传来虚弱的咳嗽声。一个衣衫...

木匠奇遇:一把神锤背后的善心与奇迹

在滇西群山环绕的松溪村,有位叫杨树根的老木匠。五十岁那年,他在暴雨后上山寻柏木时,竟在崖缝里发现把乌黑发亮的铁锤。锤柄刻着「善心雕琢,金石为开」八字,锤头总泛着层青蒙蒙的光。这锤子邪门得很——杨木匠用...

善良的磨坊主与神奇石磨:一个关于诚信与回报的古老传说

在很久很久以前,秦岭山脚下有一个叫清水村的小村庄。村子里有位年过半百的磨坊主姓李,大家都叫他老李头。他的磨坊虽简陋,却因一盘祖传的青石磨而出名——这磨磨出的面粉格外雪白,做出的馍馍能香飘三里地。那年冬...

发表评论   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