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桥人老李三十年:一盏灯温暖夜归人
在皖南山区的青溪河畔,有座始建于1957年的铁索桥。每当暮色四合,桥头总准时亮起一盏白炽灯,灯光下有位佝偻着背的老人仔细检查每根铁链。村民们都知道,这是守桥人老李在履行他坚守了三十年的承诺。
1993年盛夏的深夜,暴雨冲垮了上游堤坝。熟睡中的老李被雷声惊醒,抓起铜锣就往村里冲。‘快起来!河水要漫桥了!’他嘶哑的呼喊惊醒了整个村子。当最后一位村民跑过摇摇欲坠的桥面时,年久失修的桥桩在洪水中轰然倒塌。事后乡里要给他颁‘抗洪英雄’奖状,老人却躲在桥墩修理现场不肯露面:‘要是早点发现桥桩腐蚀,就不会……’
老李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——每天清晨用棉纱蘸机油擦拭桥面钢板。‘城里娃娃穿凉鞋过桥,可不能让他们踩着锈钉子。’去年夏天,几个地质学院的学生来考察,发现每块钢板上都刻着深浅不一的横线。带队的教授数了数,整整1095道。老人不好意思地搓着手:‘每年雨季前都该加固,记性不好了,划道道才忘不了。’
桥头有个褪色的军用挎包,里面装着胶鞋、创可贴和生姜糖。放羊的吴老汉记得,2018年大雪封山时,老李踩着齐膝深的雪,把发烧的放牛娃背到镇卫生院。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,老人守了整晚,用挎包里的生姜糖熬水给孩子发汗。
今年清明节,村里突然来了二十多辆摩托车。当年被洪水救下的孩子们,如今都已是拖家带口的中年人。他们带来了新式太阳能桥灯,却固执地保留了那盏锈迹斑斑的老灯座。月光下,老李摸着新装的LED灯笑了:‘这下夜里过桥,连蚂蚁都看得清。’
上个月县里要调老李去养老院,全村人联名写了请愿书。现在的铁索桥早已不是交通要道,但每天仍有村民特意绕道从桥上走。放学的孩子们会把书包里新摘的野草莓分给‘桥爷爷’,嫁到外村的姑娘回娘家时,总不忘带包灯芯糕放在桥头木箱里。
前天清晨,早起的菜农发现老桥的每根铁链上都系着红布条。布条是用防汛帐篷的布料裁的,针脚歪歪扭扭却打满了死结。村民们突然明白,这是老人用自己方式在说:这桥,还能再守三十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