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槐树下的报恩:一个木匠与流浪汉的十年之约
在青石镇的东头有一棵三百年的老槐树,树干上深深浅浅的刀痕记录着无数过往。十年前那个暴雨夜,浑身湿透的流浪汉赵大蜷缩在树洞里发抖时,他怎么也没想到,树皮上那道新划的十字记号会改变他的一生。
『进来烤烤火吧』
木匠张德贵举着油纸伞站在雨幕里,伞面上绘着的松鹤被雨水洗得发亮。那天他刚给邻村做完嫁妆箱柜,回来时听见树洞里有咳嗽声。现在说起来,镇上人还常模仿张师傅浓重的山东口音:『当时那后生瘦得跟劈柴似的,眼珠子却亮得像榫头里的桐油!』
赵大在张家柴房一住就是半年。每天清晨,张师傅刨木头的声音总比鸡鸣早半个时辰,刨花雪片似的落满院子。『手艺活最忌心浮气躁』,老师傅边说边用长满老茧的手捏着赵大削的歪歪扭扭的榫头,『你瞧这豁口,得用蜂蜡混着木粉补...』后来赵大才知道,那年镇上闹猪瘟,张师傅接的棺材活计比婚嫁家具多三倍。
转折发生在谷雨那天。赵大蹲在河边磨刨刀时,听见芦苇荡里有小孩扑腾。等他把呛水的孩子倒扛着送回村,那户人家硬塞来两吊钱。当晚张师傅就着炒黄豆喝了三盅烧酒,突然从樟木箱底取出个布包:『当年我师父传的雕花刀,明儿教你打月牙榫。』烛光里,师徒俩的影子在墙上晃得像两棵纠缠的树。
三年后赵大独自接活时,总要在器物暗处刻个小小的槐叶。有次给县太爷修拔步床,他在床板背面雕了整幅《槐荫记》,被师爷发现后竟多得了五钱赏银。消息传回青石镇,张师傅磨着刻刀轻笑:『这小子,把《鲁班经》里的故事都偷学完了。』
去年腊月,已经开木器行的赵大拉着整车年货回来,发现老槐树下新添了块青石碑。张师傅的徒弟们红着眼圈告诉他,师父临终前还念叨着要把那套雕花刀传下去。如今碑前总摆着些小巧的木雕——梳着抓髻的童儿、展翅的喜鹊,都是镇上孩子放来还愿的。
清明时节,赵大蹲在碑前烧纸钱,火星子蹦到新刻的挽联上。『手艺有传承,树高千丈不忘根』,这十四个字用隶书雕得极深,就像当年老槐树皮上那个十字记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