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槐树下的报恩:一个木匠与流浪汉的十年之约

admin1周前未分类9

在青石镇的东头有一棵三百年的老槐树,树干上深深浅浅的刀痕记录着无数过往。十年前那个暴雨夜,浑身湿透的流浪汉赵大蜷缩在树洞里发抖时,他怎么也没想到,树皮上那道新划的十字记号会改变他的一生。

『进来烤烤火吧』
木匠张德贵举着油纸伞站在雨幕里,伞面上绘着的松鹤被雨水洗得发亮。那天他刚给邻村做完嫁妆箱柜,回来时听见树洞里有咳嗽声。现在说起来,镇上人还常模仿张师傅浓重的山东口音:『当时那后生瘦得跟劈柴似的,眼珠子却亮得像榫头里的桐油!』

赵大在张家柴房一住就是半年。每天清晨,张师傅刨木头的声音总比鸡鸣早半个时辰,刨花雪片似的落满院子。『手艺活最忌心浮气躁』,老师傅边说边用长满老茧的手捏着赵大削的歪歪扭扭的榫头,『你瞧这豁口,得用蜂蜡混着木粉补...』后来赵大才知道,那年镇上闹猪瘟,张师傅接的棺材活计比婚嫁家具多三倍。

转折发生在谷雨那天。赵大蹲在河边磨刨刀时,听见芦苇荡里有小孩扑腾。等他把呛水的孩子倒扛着送回村,那户人家硬塞来两吊钱。当晚张师傅就着炒黄豆喝了三盅烧酒,突然从樟木箱底取出个布包:『当年我师父传的雕花刀,明儿教你打月牙榫。』烛光里,师徒俩的影子在墙上晃得像两棵纠缠的树。

三年后赵大独自接活时,总要在器物暗处刻个小小的槐叶。有次给县太爷修拔步床,他在床板背面雕了整幅《槐荫记》,被师爷发现后竟多得了五钱赏银。消息传回青石镇,张师傅磨着刻刀轻笑:『这小子,把《鲁班经》里的故事都偷学完了。』

去年腊月,已经开木器行的赵大拉着整车年货回来,发现老槐树下新添了块青石碑。张师傅的徒弟们红着眼圈告诉他,师父临终前还念叨着要把那套雕花刀传下去。如今碑前总摆着些小巧的木雕——梳着抓髻的童儿、展翅的喜鹊,都是镇上孩子放来还愿的。

清明时节,赵大蹲在碑前烧纸钱,火星子蹦到新刻的挽联上。『手艺有传承,树高千丈不忘根』,这十四个字用隶书雕得极深,就像当年老槐树皮上那个十字记号。

相关文章

守桥人老张:三十年风雨无阻,一座桥守护一个村的希望

在皖南山区的青溪村,有一座横跨湍急河流的老石桥。这座桥没有名字,村民们都叫它“老张的桥”。因为三十年来,无论刮风下雨,总有一个佝偻的身影在桥头忙碌——他是村里唯一的守桥人张大山。1993年夏天的那场洪...

善良的卖炭翁与神秘乞丐:一碗热粥改变的命运

寒冬腊月,北风呼啸着穿过青石板街道,老槐树枯黄的叶子打着旋儿落在王老汉的炭车旁。这个在镇上卖了三十年炭火的老人,正裹紧补丁摞补丁的棉袄,呵着白气搓动皲裂的手掌。突然,巷子深处传来虚弱的咳嗽声。一个衣衫...

樵夫救狐得奇缘:善心换来千年灵芝

在终南山脚下的青松村,住着个叫王老实的樵夫。这日清晨薄雾未散,他照例背着柴刀上山,忽听得灌木丛里传来小兽呜咽声。拨开荆棘一看,竟是只后腿被捕兽夹困住的白狐,雪缎似的皮毛沾着露珠,琉璃般的眼珠里蓄着泪。...

老木匠的最后一件礼物:匠心传承的温暖故事

在江南水乡的青石镇上,住着一位年近八旬的老木匠陈三爷。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去,陈三爷的锯木声就叮叮当当地响了起来。邻居们都记得,这声音已经响了整整六十年。可最近三个月,锯木声突然消失了——陈三爷病了,医生...

老木匠的传家宝:一把木尺量尽人间冷暖

在浙南山区的青溪村,有位七十岁的郑老伯做了五十年木匠。村里人说起郑木匠,总要提起他那把磨得发亮的枣木尺子。这把尺子说来奇,是郑木匠的师父临终前传给他的。师父说:'做木工讲究个分寸,做人更要懂得丈量。'...

善良的木匠与山中精灵:一把金斧头的报恩

在云贵交界处的深山里,有个叫青崖寨的小村庄。村里住着个叫鲁老山的木匠,五十多岁,做了一辈子木工活。他手艺极好却从不贪财,寨子里谁家修房打家具,给几个铜板他就干,遇上穷苦人家,管顿饭也行。那年腊月二十三...

发表评论   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