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木匠的最后一课:一把木椅背后的百年匠心传承
在浙西山区的青石镇上,有位八十岁的周老爷子的木匠铺子总是飘着檀香味。那天暴雨如注,我躲雨闯进铺子时,正撞见老人用布满老茧的手摩挲着一把三条腿的椅子。
『后生仔,这把椅子比你还大三十岁哩。』老人突然把榫头刀塞进我手里,『当年我师傅教我时说过,木匠活里藏着做人的道理。』
暴雨困住我的那个下午,见证了民间手艺最动人的传承。老人演示着如何用『走马销』修补断腿,木屑在斜光里飞舞如蝶:『看见没?这暗榫要留三分余地,就像待人接物要留分寸。』他忽然剧烈咳嗽起来,却坚持要完成最后一道工序。
当老人从樟木箱里取出1947年的学徒契约时,雨水正从瓦缝漏进染蓝的账本。契约上除了工法口诀,竟还写着『尊师重道,爱惜名声』的训诫。『现在机器五分钟能出把椅子,可它们不会教人这个。』老人把契约压在我修补的椅子腿下,『带着它去参加下周的匠人展。』
七天后展览现场,省非遗办的专家围着这把椅子啧啧称奇。他们认出了已故大师陈三泰的独门技法,却不知老人当天凌晨已安然离世。现在我铺子里总摆着两把椅子——那把修补过的老椅子永远空着,等待下个躲雨的年轻人。
(后续)
三个月后我在整理遗物时,在刨刀匣底层发现了二十二张泛黄的学徒契约。每张都记载着不同年代徒弟的姓名和品行评语,最早的一张可以追溯到民国九年。镇文化站将这些契约与椅子共同申报了非遗项目,而周老爷子临终前悄悄在我工具箱里塞的字条上写着:『手艺传下去了,人就活着。』
如今青石板路上仍能闻到檀香味,新开的木工学堂墙上挂着那把三条腿的椅子。每当有学徒问起为何不修齐腿脚,老师傅们就会说起1947年那个暴雨天,以及暗榫里藏着的三分余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