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山里的木雕师:一把刻刀传承三代人的匠心
在浙南云雾缭绕的雁荡山深处,有个叫青竹坳的小村庄。村口那棵三百年的老樟树下,总能看到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,戴着老花镜,就着阳光雕刻手中的木头。碎木屑像金粉般在他指间流淌,渐渐化作展翅的仙鹤、憨态可掬的寿星。
老人叫林永根,是村里最后一位传统木雕师。他总说自己的手艺是‘偷’来的——六十年前,九岁的他每天蹲在祖父作坊门口,用树枝在泥地上模仿老人运刀的轨迹。有天祖父发现地上密密麻麻的刀痕,终于叹着气把他领进了屋。
‘记得第一把刻刀有半斤重,祖父让我每天磨刀两小时。’林老摩挲着陈列柜里发亮的铁刀,‘磨满三个月才让碰木头,雕坏三十多块樟木料,才做出个像样的笔筒。’说着他拿出个漆色斑驳的竹节笔筒,底部歪歪扭扭刻着‘甲辰年永根作’,那是他十岁的处女作。
最让村民津津乐道的,是林老为县里宗祠修复‘百鸟朝凤’藻井的故事。那年他刚满二十,带着干粮在十米高的架子上整整工作四十九天。‘有一天雕凤凰眼睛时,梯子突然断了。’林老比划着当时惊险的场景,‘我抱着横梁悬在半空,怀里还护着刻刀。’后来人们发现,那只凤凰的左眼竟比右眼更为传神。
2015年暴雨冲垮了进山的公路,儿子想把老人接到城里住。收拾工具时,老人发现工具箱底层藏着个小布包——里面是祖父用第一笔工钱买的银簪,父亲在困难时期偷偷当掉又赎回来的房契。‘他们用一辈子告诉我,手艺人的根要扎在泥土里。’老人最终留了下来,还收了个因车祸失去右臂的徒弟。
如今村里游客渐多,有人出高价买林老的作品。但老人坚持每天做两件‘缘分雕’,放在村口石凳上任人取用。‘上月有个上海姑娘,拿着我雕的并蒂莲来还愿。’老人笑着指向墙上照片,照片里的新娘头簪上,两朵木雕莲花正在阳光下绽放。
去年冬至,县博物馆来人要收藏他的工具。老人把刻刀在掌心转了个圈:‘再等五年吧,等我教会小徒弟雕龙鳞的十八种刀法。’屋外新栽的樟树苗抽着嫩枝,风吹过时,沙沙声像极了六十年前那个孩子在泥地上划出的第一道刻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