泥瓦匠奇遇记:修桥补路积善缘,意外获赠传家宝
民国初年,皖南山区有个叫程三宝的泥瓦匠,四十出头却已驼了背。每日清晨鸡叫头遍就扛着工具箱出门,肩上搭条汗巾子,走起路来工具箱里的瓦刀凿子叮当响。这日程三宝走到青溪村口,发现那座百年老石桥塌了半边,几个樵夫正踩着残桥颤巍巍过河。
‘这桥再不修要出人命咧!’程三宝撂下工具箱就量起桥墩尺寸。村里王保长叼着旱烟杆过来:‘修桥少说五十块大洋,祠堂账上只剩三只老母鸡。’程三宝摸摸怀里刚结的工钱,一咬牙掏出三十块:‘先买料,工钱...等秋后有了收成再说。’
开工那天,程三宝在桥头刨石料,发现泥里埋着半块石碑。拂去泥土竟露出‘明万历四十二年重修’的字样,碑角还刻着‘积善之家必有余庆’。村里老人们连说这是吉兆,轮流给程三宝送饭。有个放牛娃天天来帮忙拌泥浆,有天突然指着河里喊:‘程叔!水底下有东西发光!’
程三宝一个猛子扎下去,摸出个锈迹斑斑的铁匣子。打开一看,竟是套完整的宋代建桥志,里头详细记载着当年造桥的糯米浆配方。更奇的是匣子夹层藏着一枚龙凤玉佩,玉色温润如水,对着日头能照见里头有云雾流转。
这夜程三宝梦见个白须老者,自称是元代修桥的掌墨师。老者抚着玉佩说:‘此物随我修遍江南三百桥,今赠有缘人。’醒来时发现玉佩正贴在心口发烫。后来程三宝按古方调浆,修好的桥墩比原先还结实三分。
桥成那日,省城来了个古董商,出价五百大洋要买玉佩。程三宝摩挲着玉佩上‘道义千秋’的刻字,摇头道:‘这是老祖宗留给修桥人的,卖了要遭雷劈哩!’后来他把玉佩供在桥头土地庙,说来也怪,此后三十年山洪暴发多次,这桥始终纹丝不动。
如今那桥栏杆上还能看见程三宝刻的瓦当纹,玉佩的故事被编成童谣在青溪两岸传唱。有后生考证,那玉佩原是北宋汴京匠人行会的信物,当年随着南渡工匠流落民间。而程三宝的曾孙前年考上了土木工程系,录取通知书寄到那天,有人看见桥头土地庙的供桌上,那块玉佩在月光下泛着青莹莹的微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