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山里的萤火虫:一个照亮留守儿童梦想的真实故事
在贵州省黔东南的莽莽群山中,有个叫云雾村的小寨子。这里常年被雾气笼罩,手机信号时断时续,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,只剩下二十多个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。
2018年夏天,支教老师林小满第一次踩着泥泞的山路进村时,看见七八个孩子正蹲在晒谷场上,用树枝在泥地里练习写字。有个扎着乱糟糟羊角辫的小女孩,正一笔一划地临摹着半本残破的童话书。
“老师,萤火虫真的会变成星星吗?”叫阿朵的女孩仰头问道,她手心里捧着只奄奄一息的萤火虫。这本被雨水泡过的童话书最后一页缺了角,故事戛然而止在“萤火虫飞向夜空”的地方。
那天夜里,林小满打着手电筒,带着孩子们在田埂边抓了二十三只萤火虫。她把玻璃罐放在教室中央,孩子们围着微光写下了第一篇完整的作文:“我想让山外面的灯,也看见我们的光。”
三个月后,村里通了光纤。林小满用众筹来的二手平板电脑,带孩子们拍了段视频:阿朵捧着萤火虫罐子,身后是二十多个孩子用废纸板做成的“翅膀”。这段名为《深山萤火虫》的视频突然在社交平台爆火,点击量突破千万。
最令人意外的是,视频里模糊出现的半本童话书,被原出版社编辑认了出来。他们辗转联系到村子,不仅寄来了全套崭新的图书,还派出编辑团队实地采风。次年春天,由孩子们集体创作的绘本《会飞的光》正式出版,所有版税都用于改建村小的图书室。
如今云雾村的晒谷场上,立着个萤火虫形状的路灯。每晚七点亮灯时,总能看到孩子们坐在灯下看书的身影。去年考上师范学院的阿朵在日记里写:“原来最亮的萤火虫,是藏在人心里的。”
这个真实的故事后来被收录在《中国乡村教育案例集》里。令人触动的是,当初那二十三只被放生的萤火虫,次年夏天真的飞回来了——生物学家发现,萤火虫具有惊人的归巢本能,就像那些走出大山又回来建设家乡的孩子。
在去年全县作文比赛上,云雾村的孩子包揽了三个奖项。获奖作文的结尾不约而同写道:“我们不要做被照亮的人,我们要成为光本身。”
现在每晚七点半,村里的广播会准时响起孩子们的朗读声。那些清泉般的声音穿过云雾,惊起阵阵山风,仿佛整座大山都在跟着轻轻诵读。而山脚下的县城里,总有晚归的行人驻足倾听——他们说,这声音就像夏天的萤火虫,明明很微弱,却能把整片黑夜烫出一个透亮的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