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山里的萤火虫:一个照亮留守儿童梦想的真实故事

admin2周前未分类10

在贵州省黔东南的莽莽群山中,有个叫云雾村的小寨子。这里常年被雾气笼罩,手机信号时断时续,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,只剩下二十多个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。

2018年夏天,支教老师林小满第一次踩着泥泞的山路进村时,看见七八个孩子正蹲在晒谷场上,用树枝在泥地里练习写字。有个扎着乱糟糟羊角辫的小女孩,正一笔一划地临摹着半本残破的童话书。

“老师,萤火虫真的会变成星星吗?”叫阿朵的女孩仰头问道,她手心里捧着只奄奄一息的萤火虫。这本被雨水泡过的童话书最后一页缺了角,故事戛然而止在“萤火虫飞向夜空”的地方。

那天夜里,林小满打着手电筒,带着孩子们在田埂边抓了二十三只萤火虫。她把玻璃罐放在教室中央,孩子们围着微光写下了第一篇完整的作文:“我想让山外面的灯,也看见我们的光。”

三个月后,村里通了光纤。林小满用众筹来的二手平板电脑,带孩子们拍了段视频:阿朵捧着萤火虫罐子,身后是二十多个孩子用废纸板做成的“翅膀”。这段名为《深山萤火虫》的视频突然在社交平台爆火,点击量突破千万。

最令人意外的是,视频里模糊出现的半本童话书,被原出版社编辑认了出来。他们辗转联系到村子,不仅寄来了全套崭新的图书,还派出编辑团队实地采风。次年春天,由孩子们集体创作的绘本《会飞的光》正式出版,所有版税都用于改建村小的图书室。

如今云雾村的晒谷场上,立着个萤火虫形状的路灯。每晚七点亮灯时,总能看到孩子们坐在灯下看书的身影。去年考上师范学院的阿朵在日记里写:“原来最亮的萤火虫,是藏在人心里的。”

这个真实的故事后来被收录在《中国乡村教育案例集》里。令人触动的是,当初那二十三只被放生的萤火虫,次年夏天真的飞回来了——生物学家发现,萤火虫具有惊人的归巢本能,就像那些走出大山又回来建设家乡的孩子。

在去年全县作文比赛上,云雾村的孩子包揽了三个奖项。获奖作文的结尾不约而同写道:“我们不要做被照亮的人,我们要成为光本身。”

现在每晚七点半,村里的广播会准时响起孩子们的朗读声。那些清泉般的声音穿过云雾,惊起阵阵山风,仿佛整座大山都在跟着轻轻诵读。而山脚下的县城里,总有晚归的行人驻足倾听——他们说,这声音就像夏天的萤火虫,明明很微弱,却能把整片黑夜烫出一个透亮的洞。

相关文章

守桥人老李三十年:一盏灯温暖夜归人

在皖南山区的青溪河畔,有座始建于1957年的铁索桥。每当暮色四合,桥头总准时亮起一盏白炽灯,灯光下有位佝偻着背的老人仔细检查每根铁链。村民们都知道,这是守桥人老李在履行他坚守了三十年的承诺。1993年...

老木匠的最后一课:一把木椅背后的百年匠心传承

在浙西山区的青石镇上,有位八十岁的周老爷子的木匠铺子总是飘着檀香味。那天暴雨如注,我躲雨闯进铺子时,正撞见老人用布满老茧的手摩挲着一把三条腿的椅子。『后生仔,这把椅子比你还大三十岁哩。』老人突然把榫头...

老木匠的传家宝:一把木尺量尽人间冷暖

在浙南山区的青溪村,有位七十岁的郑老伯做了五十年木匠。村里人说起郑木匠,总要提起他那把磨得发亮的枣木尺子。这把尺子说来奇,是郑木匠的师父临终前传给他的。师父说:'做木工讲究个分寸,做人更要懂得丈量。'...

善良的磨坊主与神奇的风车

在遥远的山脚下,有一个名叫青溪村的小村庄。这里住着一位年过半百的磨坊主老周,他那座吱呀作响的风车磨坊是全村人生活的希望。每逢收获季节,金黄的麦浪会从四面八方涌向这座山坡上的白色风车。老周有个雷打不动的...

老井旁的守候:一个跨越半世纪的报恩故事

在皖南一个叫杨柳村的小山村里,有口三百年的老井。井台边的青石板上,深深浅浅刻着十几道横杠,那是村里最年长的李阿婆用柴刀划的——每道杠代表她等一个人的五年。1982年夏,暴雨冲垮了进山的唯一道路。怀孕的...

善良的养蜂人与报恩的蜜蜂:一个关于互助的小村庄奇迹

在云南大理苍山脚下,有个叫凤羽的小村庄。这里住着一位60岁的养蜂人老杨,他的蜂蜜总比别人的香甜三分。老杨年轻时是村里唯一的赤脚医生,后来因为上山采药摔伤了腿,才改行养蜂。村民们都记得,当年谁家有人生病...

发表评论   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